語言的使用習慣

語言基本都是習以成俗積習成俗的東西,並沒有特定的規範,當大家認為這樣是對的,即使積非成是(你也可以說以訛傳訛),它就絕對沒有錯,不用懷疑。而且語言實際使用是很彈性可以修改,不管是字、詞、成語都可以依照人們的使用習慣和故事進而演變或引用。

最近伊能靜的新歌「念奴嬌」引用蘇軾的詞的其中一段「羽扇綸巾,談笑間,檣櫓灰飛煙滅」引來一陣撻伐,顯然大家有99.99%不同意把「綸」唸成「倫」,這樣你還會覺得他沒問題嗎?其中最後一句「檣櫓灰飛煙滅」的用字也令人感到疑惑,教育部成語典寫的是「強虜灰飛煙滅」,哪一個才是正確用法?如果有蘇軾的真跡,還可以加以比對,但是字的唸法,就很難去考察了,即使當時是這樣的唸法,他想改唸其他的音,你也無法正確得知。在英文字典當中,也常常加入很多不同的新字,例如「Google」在Yahoo字典就可以查詢到動詞和名詞的解釋。另外常用的「癌」,也被很多人竄改唸成「捱」,你可以說他們都沒有國文造詣,但十年、二十年或更久之後,也許因為使用習慣變成大家正確的唸法。

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,形容一個人言語或動作詼諧有趣為「滑稽」。「滑」該念「划」還是念「古」?記得小時候唸「划」,到國中以後被糾正唸「古」,現在兩者都沒錯,教育部辭典指出文言唸「古」稽,其實我覺得是因為時代變遷很多直接都照字面唸法,並不會考慮古時候其中用詞意義的唸法。

蔡志浩老師寫了一篇「成語」的是是非非的文章,特別說明教育部最近收錄幾句成語引發爭議,也提到成語如何適當應用。我個人覺得最好盡量能使用簡單易懂的成語來表達,大家較容易了解你所寫的一段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義。一句複雜的成語,讀者要去搜尋其意,使用不當造成詞不達意,嚴重者還會鬧笑話,例如這一篇討論。作者說成語是一種罐裝表達方式,這算是懶人表達法嗎?可以縮減省略一些文字內容,又可以表達你想訴說的內容含意。但在寫作方面,文字使用的形容和技巧,多少會影響你的進步,盡量還是少用為宜。